又称维思大学,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米德尔敦。于1831年由米德尔顿的卫理公会派教徒所建立,其名称是来自于建立者约翰·卫斯理,但目前该校与卫理公会派无任何联系。但由于美国许多大学由卫斯理来命名,为了加以区分,校长迈克尔·罗斯听取了校友、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建议,2017年宣布学校的中文官方名为维思大学。“维”代表着支持、维护和联结;“思”意味着思考与反思。这个名字代表维思教育通过科学探究、历史研究、哲学思考,艺术创造等方式,培养和保持对当今重要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承诺。
维思大学是美国最顶尖的文理学院之一,2016年福布斯杂志高居全美文理学院第三,是历史上排名最高的一年;《普林斯顿评论》(Princeton Review)“最有影响力大学” 排名第一。
维思大学以多样性丰富的学生群体和包容进步的校园文化闻名全美,使其成为全美每年申请人数最多的文理学院。全校45%的学生为少数族裔,国际生约占9%。学校专门设立的弗里曼亚洲奖学金(Freeman Asian Scholarship)每年在11个东亚国家和地区各收一名学生。入选的弗里曼学者享受学杂费全免的待遇。维思对国际学生的友好政策吸引着大批优秀中国学生申请。目前在读本科的中国大陆学生已超过100人。
维思大学与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并称“小三杰”,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 “三巨头”相呼应,是美国最顶尖的三大文理学院。
是美国最早的卫理公会学校之一。根据历史学家大卫·B·波茨(David B. Potts)的观点,大学的历史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1831-1870年、1871-1910年、1911-1962年、1963年至今。在此过程中,学校从早期的福音教派学院逐步转向一所卫理公会学校,尔后演进成为新英格兰地区的顶级文理学院再到今日所见的“小型大学”(little university)。
1831-1870
先于维思大学建立时,康涅狄格州米德尔敦的名绅便试图在城西的高街(High Street)建立一所大学,于是通过捐款筹集到资金建立了两栋大楼。这两栋楼即为如今的南方学院(South College)所在地。另外建立的一栋拿骚厅风格(Nassau Hall-type)的大楼后来成为今天已不复存在的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的校舍。1825年,阿尔登·帕特里奇(Alden Partridge 1785-1854)将1819年建立的美国文理军事学院(American Literary, Scientific, & Military Academy)迁至米德尔敦办学,成为这些大楼的首批使用者。该学院日后因为管理不善招致争议。1829年,学院在康涅狄格州议会终止续约的情况下迁回佛蒙特州的诺里奇(Norwich, Vermont),尔后成为今日的诺里奇大学(Norwich University)。尔后,卫理公会决定购下空置的校园。当时校园内一共仅有五幢楼,分别为南方学院大楼、北方学院大楼、宿舍楼、韦伯礼堂(Webb Hall)和校长楼(President House)。
1831年,米德尔敦的卫理公会领袖和当地名绅以新教神学家、卫理公会创始人约翰·卫斯理之名建立了首所“卫斯理安”大学(美国国内有几十所以其命名的“卫斯理大学”)。尽管学校由卫理公会资助,但在首任校长威布尔·菲斯克(Wilbur Fisk, 1792-1839)治下,学校并未对学生的宗教教派持任何要求。相反,维思大学独创性地在传统神学课程以外增设了选修课程与现代语言课程。菲斯克在大学成立之初便前往欧洲购置书籍和科学设备用以学校教学,维思大学亦成为首批装配有天文望远镜的大学之一。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维思大学另修建了全美首栋用于科学教研的裘德楼(Judd Hall)。
1837年,维思大学在附近的福斯山(Foss Hill)上建立了大学墓园(College Cemetery)。首位下葬该墓园的是拉丁语和希腊语教授约翰·莫特·史密斯(John Mott Smith)。首任校长威布尔·菲斯克和第三任校长史蒂芬·欧林(Stephen Olin, 1797-1851)及其家属亦葬于此园。
1840年代,凭借学生高涨的废奴热情和学校与超验主义思潮之间的联系,维思大学逐渐开始为人所知。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和奥利斯特斯·布朗森(Orestes Brownson,1803-1876)均曾受邀前往学校讲学。随着国内形势逐步紧张,维思大学因同南方卫理公会之间的联系而陷入尴尬处境。学校内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南方,而卫理公会在南方又极有势力。1861年,学校正式同南方卫理公会断绝了联系,但并非所有卫斯理安大学的学生都参加了联邦军。
1865年,维思大学首次迎来一场校际棒球比赛。这场比赛中,维思大学以13比39负于耶鲁大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耶鲁首次与外校进行棒球比赛。
1871-1910
1872年9月,维思大学通过一项名为“卫斯理试验”(Wesleyan Experiment)的教育改革首度招收了4名女性学生入学,从而成为美国首批开展男女合校的学院之一。这4名女性学生均于1876年毕业并加入了美国大学优等生联谊会(Phi Beta Kappa)。虽然当时新英格兰地区其实另外还有3所大学实行男女合校,但是维思大学是唯一一所能令所有女学生读完一个学期以上的大学。 1912年,由于彼时准备接受大学教育的女性学生数量众多,部分男性校友担心学校实行男女招生最终会导致学生男女比例失衡。维思大学因而停止招收女学生。从1912年开始直至1968年,学校一直只招收男性学生。然而,维思大学终止招收女学生的决定亦促成了仅招收女性学的新伦敦(New London)的康涅狄格学院(Connecticut College)的建立。
在传球前进战术发明之前,维思大学一直是大学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先驱。在超过十年的十年内,维思大学橄榄球队同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校队多次对阵并击败对手。但一次比赛中,耶鲁大学以136比0的大比分击败维思大学,创造了东北部橄榄球赛的比分记录。然而在1883年唯一一次交锋中,维思大学仍以14比6击败了密歇根大学。
在19世纪末,维思大学获得了数家纽约名门的资助,其中不乏约翰·爱默里·安德鲁斯(John Emory Andrus 1841-1934)和范德堡家族(Vanderbilt Family)等企业家。1898年,安德鲁斯出资将学院西侧的沼泽地改造成为安德鲁斯体育场(Andrus Field)。随着与这些家族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维思大学同时也在削弱卫理公会对学校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维思大学逐渐从一所略带宗教派别色彩的学院转变成为一所关系通达的新英格兰学校。
1888年至1890年,第28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 1856-1924)曾在维思大学教授历史和政治经济学。在来到维思大学之前,威尔逊曾在布林莫尔学院(Bryn Mawr)学院授课。然而,布林莫尔繁重的工作和过低的酬劳使得威尔逊对工作毫无好感,同时他亦对教授女学生深感不满。 在维思大学任教期间,威尔逊还出版了一本比较政府研究的专著——《论国家》(The State)。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维思大学迎来了一次小规模的扩建。1898年,学校建成了费耶维舍体育馆(Fayerweather Gymnasium);1903年建成菲斯克楼(Fisk Hall);1904年建成了约翰·贝尔·司各特纪念堂(John Bell Scott Memorial)(1904);1905年建成社团楼(Alpha Delta Phi);1907年建成折衷楼(Eclectic)。与此同时,范·弗累克天文台(Van Vleck Observatory)、克拉克楼(Clark Hall)以及“骷髅与蛇 社团”之墓(Tomb of the Skull & Serpent Society)亦由建筑师亨利·培根(Henry Bacon,1866-1924)设计成稿。 192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建成庄士敦方地(Johnstone Quadrangle),方地周边落成的建筑物包括欧林纪念图书馆(Olin Memorial Library)、哈里曼楼(Harriman Hall)、谢克林楼(Shanklin Hall)及化学实验室;该组建筑由知名建筑设计行麦金米德和怀特公司(McKim, Mead & White)负责设计。今日所见的维思大学的校园规划即建立在这段时期所设计的基础之上。
自1890年代开始,维思大学的学生便以歌唱闻名,被戏称为“Singing College of New England”。大学设有许多歌唱小组和全部由男生组成的合唱团,这些团体常常外出表演。
1909年,时任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 1857-1930)及副总统詹姆斯·斯库克拉夫特·舍曼(James S. Sherman, 1855-1912)受邀在维思大学第9任校长威廉·阿诺德·谢克林(William Arnold Shanklin)的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讲。
1911-1962
二战期间,随着适龄大学生应征入伍,卫斯理安大学为了维持学校运作,引入了美国海军V-12军官训练项目和V-5预备役项目。
在1950年代中期,在校长维克多·劳合·巴特菲尔德(Victor Lloyd Butterfield)任内,维思大学开展一项旨在将大学重组成七所寄宿制学院的计划。为此,学校在校区西侧建成了由三幢大楼组成的综合建筑,在南侧亦然。虽然该项目并未彻底完成,但其中的福斯山学院和巴特菲尔德学院仍旧留存至今:这两所学院如今成为了人文文学学院(College of Letters)和社会研究院(College of Social Studies)所在地。
维思大学于1937年与卫理公会正式断绝了联系。学校管理层为了向世俗化办学更近一步,在1960年代终止了课程中的基督教内容并取消了原先强制的礼拜。
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自1950年起直至去世前都与维思大安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凯奇与维思大学音乐系合作,并在校内参与谱曲和表演工作。1960-1961年以及1969-1970年之间,凯奇曾为高等教育中心的学生,学校的出版社亦曾出版过他的书籍。
1964年6月7日,马丁·路德·金牧师(Rev.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曾在学校图书馆外的丁尼森演讲台(Denison Terrace)发表演讲,并荣获荣誉神学博士。除此之外,马丁·路德·金还曾经在大学的集会、布道和学术研讨会上分别做过演讲。彼时,相当数量的卫斯理师生积极参与路德·金的民权运动。
1960年代与70年代,在校学生在政治运动和反主流文化思潮中频频崭露头角。1970年春,随着全美各地爆发学生运动,学生发动了全国规模的罢课活动。5月3日,流行乐团“感恩而死”(Grateful Dead)在学校草坪上举办露天演唱会。同年夏季,大学因为学生游说当地居民反对种族歧视和越战而被迫提前关闭。
维思大学也是全美首批招收黑人和少数族裔的大学之一。1965年,学校迎来首批少数族裔学生,其中共13名黑人学生和一名拉美裔学生(均为男性学生)。此后,校内的族群关系引来媒体的强烈关注。1968年,《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发表文章《维思大学安内的两个国家》(Two Nations at Wesleyan),文章所附照片显示8名黑人学生正环桌而坐,以此证明校内的黑人与白人并未共同学习生活。然而,校方回应称该照片忽略了邻近的一张桌上的4名白人学生和4名黑人学生,因而报道失实。1968年,学校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招生女性学生的传统。1970年,学校迎来自1909年以来首位女性大一新生。恢复男女合校后不久,学校就达到了合适的学生性别比。
1973年秋,知名建筑师凯文·洛奇(Kevin Roche, 1922-)和约翰·丁克路(John Dinkeloo)设计的维思大学艺术中心(Center For the Arts)开幕,成为视觉艺术系和表演艺术系教学与表演场地。1974年,非裔美国人学习中心(The Center for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脱胎于5年前建立的非裔美国人研究所(African American Institute)。 1987年,曼斯菲尔德弗里曼东亚研究中心(The Mansfield Freeman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成立,1998年时加入了美国与拉丁美洲研究项目。 装备有先进投影与制片的设备的电影学习中心(The Center for Film Studies)于2004年揭幕。
迈克尔·S·罗斯(Michael S. Roth, 1957-)于2007-2008学年开始时成为维思大学的校长。 在任期间,罗斯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旨在提升大学课程的活力、降低就读成本。其中包括将学费与通胀率挂钩的措施;能够为每户家庭省下50000美元的三年期学习项目。对于年收入低于40000美元的家庭,学校取消的原先的贷款转而向其提供助学金,并且保证学生毕业时不会背负沉重的债务。在罗斯的领导下,维思大学新开了节能型建筑奥尔布里顿中心(Allbritton Center),内设奥尔布里顿公共生活研究中心(Allbritt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Public Life),以及帕特里切利社会创业中心(Patricelli Center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同时,学校亦增设了四所跨学科学院:环境学院、电影学院、东亚研究学院和综合科学院。夏皮罗创意写作中心(Shapiro Creative Writing Center)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工的创意写作热情。
过去六年里,申请维思大学的申请者人数显著增长。学校也超前一年达到了筹集4亿美元的筹款计划(募捐运动叫#THISISWHY),进而可以优先保障学校的助学金计划。
学校以包容进步的校园文化和盛行的校园艺术风潮著称。校内社会运动长期活跃,历史上与美国少数族裔平权运动、女权运动和同性恋权利运动等联系紧密。维思多个学科专业享誉全美学术界:经济、政治、心理、历史、音乐、戏剧、生物化学、天文、东亚研究等。电影学院全美排名前十,戏剧系、音乐系盛产艺术家。过去50年间从卫斯理安毕业的校友遍布好莱坞、百老汇和流行音乐产业。从导演到制片人,歌手到作曲家,编剧到演员,影视工作室创始人到制片巨头高管,维思的校友在美国文艺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逾百人更是连年斩获奥斯卡奖、金球奖、艾美奖、托尼奖、格莱美奖、普利策奖等殊荣。大学独创的人文文学院(College of Letters)、社会研究院(College of Social Studies)和东亚研究院(College of East Asian Studies)是美国大学跨学科教育的先驱典范。学校与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合作运行3+2工程双学位项目;与瓦萨学院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法国巴黎和西班牙马德里共同开设外语文化教学中心;与伦敦国王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学院、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等超过150个全球高校教学点合作提供海外交流机会。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记录显示,维思大学是常年获得国家科研拨款最多的文理学院,自然科学科系的教职工论文引用次数也高居第一。学校历任和现任教授团队群星璀璨,不乏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大文豪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S. Elliot)、数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位普利策奖得主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等。
维思大学近两百年的的环球校友网包括了数十位现任/前任美国州长、美国驻北约大使、麦肯锡咨询公司多位前任CEO等各领域佼佼者。中国学生和校友学术与职业发展让人瞩目。毕业生被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杜克大学环境管理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最顶尖研究生院录取;亦有在麦肯锡公司、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福布斯杂志、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协会经济咨询公司等知名企业实习或全职工作的校友。
值得一提的是,维思大学是著名的“International Student Friendly”院校之一。著名的弗里曼亚洲奖学金(Freeman Asian Scholarship)专门针对亚洲学生而设。除此之外,维思大学每年还向80余名外国学生提供总额达200多万美元的助学金
网遍布全球,人才济济,延续了大学多产、高产、优产的育人传统。过去50年里,众多校友在美国至国际政界、商界、影视界、文学界、学术界施展着强大影响力。数百名校友出任美国内阁高级官员、总统咨询委员会顾问、州长、国会议员、驻外大使等政界要职;数百人获得普利策奖、麦克阿瑟奖、国家图书奖、奥斯卡奖、艾美奖、格莱美奖等美国文艺界最高奖项。各界代表人物:
一、政法界
John Lipsky: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代理总裁
David Lipton: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
Robert E. Hunter:著名外交家,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驻北约大使,在冷战后北约重新定位和结束科索沃战争等外交局势中发挥关键作用
莱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现美联储理事
Ron Bloom:2010年时代周刊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前100,美国财政部高级顾问
约翰·希肯卢珀(John Hickenlooper):第四十二任科罗拉多州州长
Peter Shumlin:第八十一任佛蒙特州州长
Michael F. Bennet:民主党参议员(科罗拉多州)
Jacob Walles:美国驻突尼斯大使
Stephen Young:美国驻香港总领事
David Brewer:19世纪中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Stephen S. Trott:美国前联邦副总检察长
George Edwin King:19世纪中加拿大最高法院法官、总检察长
Jean François-Poncet:法国前任外交部长、首席总统秘书
Delyan Dobrev:保加利亚经济与能源部部长
町村信孝(Machimura Nobutaka):日本前众议院议长、外务大臣
陈家强: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
(历任/现任州长11人,国会议员32人,外交使节11人,联邦法官26人)
二、商界
沃尔特·瑞斯顿(Walter Wriston):花旗银行前CEO,著名银行家
Michael Silber:麦肯锡咨询公司现任全球CFO
Stephen Pryor:美林银行CFO
Herb Kelleher:美国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创始人&CEO
Christopher Graves:奥美公共关系国际集团全球总裁
Caroline Little:美国报纸协会主席(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
Stephen Friedman:MTV电视网CEO
Jordan Goldman:美国年轻企业家,著名美国高校评论资讯网站UNIGO创始人
D. Ronald Daniel:麦肯锡公司前CEO
Frank V. Sica:摩根斯坦利前CEO
Mansfield Freeman:AIG集团联合创始人
Robert Crispin:荷兰国际集团前总裁
Marc Shmuga:环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s)前主席
Mike McKenna:博雅公关公司前CEO
三、影视界
迈克尔·贝(Michael Bay):著名导演,曾执导绝世天劫、珍珠港、变形金刚等大热影片
乔斯·韦登(Joss Whedon):著名导演,作品有玩具总动员、复仇者联盟等
阿齐瓦·高斯曼(Akiva Goldsman):著名编剧、制片人,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得主,电影美丽心灵、达芬奇密码编剧
马修·魏纳(Matthew Weiner):大热美剧广告狂人主创编剧、制片人,九项艾美奖和三项金球奖得主,2011年时代周刊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前100
达纳·德拉尼(Dana Delany):著名女演员,艾美奖最佳女主角,中国海滩、绝望的主妇主演
卡特·贝斯(Carter Bays)& 克雷格·托马斯(Craig Thomas):大热美剧老爸老妈浪漫史主创编剧、制片人
Daniel Weiss:大热美剧权利的游戏联合主创、执行制片人,多项艾美奖得主
Bill Wrubel:大热美剧摩登家庭、丑女贝蒂、威尔与格蕾丝编剧、制片人,三项艾美奖得主
本·泽特林(Benh Zeitlin):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南国野兽导演
四、戏剧、文学、音乐界
罗宾·库克(Robin Cook):畅销书作家,医学惊悚小说家
艾米·布鲁姆(Amy Bloom):畅销书远离(Away)作者,国家图书奖得主;卫斯理安大学在职教授
Lin-Manuel Miranda:剧作家、填词家、饶舌艺术家,横扫托尼奖和格莱美奖的百老汇音乐剧《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主创,大热历史音乐剧汉密尔顿主创、主演,麦克阿瑟天才奖、普利策奖、格莱美奖、托尼奖得主
Bill Sherman:托尼奖及格莱美奖得主,音乐剧《身在高地》作曲人
Bill Cunliffe:爵士钢琴家,2009年格莱美奖得主
Ben Goldwasser & Andrew VanWyngarden:知名摇滚乐队MGMT核心成员(获格莱美奖提名)
卫斯理安大学校友中有27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3位普利策奖得主,4名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2名欧金尼奥·巴尔赞奖金获得者。